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12月19日,省林业和草原局举行新闻发布会,省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管理局副局长冯永盛,介绍了青海林草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数据显示,以藏羚、普氏原羚、雪豹、华福花为代表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数保护率达80%。
【资料图】
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
我省积极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有效发挥自然保护地在保护重要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维护重要物种栖息地方面的作用。目前,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总面积达到26.7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8.42%,国家公园占全省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77.17%,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新体系。
构建了以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柴达木盆地、湟水流域“五大生态板块”为重点区域,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珍稀野生动植物、重要自然景观、自然遗产全面保护的自然保护地网络,有效保护了全省64%的湿地生态系统,42.6%的天然草原生态系统,30.7%的森林生态系统,95%的野生动物种类、85%的野生动物栖息地、96%的野生植物、68.9%的自然遗迹和69.8%的自然景观,自然保护地内生态系统和物种得到系统保护,多样性不断丰富。
建立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体系
建立以野生动物园、植物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种质资源库、国有林场等为依托的野生动植物迁地保护体系。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园保育野生动物108种、1200余头(只),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6种97头(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30种210头(只)。
建有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站(点)4个。近十年来,先后救护伤病、受困和执法罚没鸟类等野生动物50种1000余只。建立国家级林木种质资源库5处,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13处,收集保存了青海云杉、祁连圆柏、小叶杨、紫丁香等一批优良乡土树种,保存各类林木种质资源1235份。
设立国家及省级林木良种基地18处,省级繁育中心5处,保存各类林木种质资源300份。加大种质扩繁、推广应用,丁香、云杉人工驯化等取得重大突破,建成全国首个丁香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重要生物遗传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得到加强,实现了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有效互补。
西宁市园林植物园收集展示各类植物97科279属80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3种,是西北植物种质资源重要保存地之一,也是青藏高原唯一集中展示高原特有植物的专类植物园,现已开展国家植物园筹建前期工作。
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制定实施“十四五”林草发展规划和森林、草原、湿地、自然保护地、野生动植物保护发展等专项规划,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和林草湿地生态系统质量精准提升行动,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野生动植物保护、林草有害生物防控、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公益林建设和天然林保护、古树名木保护等重大工程,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7.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8%,湿地保护率达到64.3%,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数保护率达到80%。
目前,我省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藏羚由保护前的不足3万只恢复到现在的7万多只,普氏原羚从300多只恢复到近3000只,雪豹增加到1200多只。青海湖鸟类由164种增加到232种,青海湖成为候鸟的重要栖息地。
构建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网络
不断完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创新开展全国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实现以国土“三调”数据为统一底版的森林、草原、湿地、荒漠资源全覆盖监测。建立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生境)调查监测制度,持续开展雪豹、华福花等珍稀动植物资源调查及其栖息地监测评估。
开展三江源和祁连山(青海区域)两个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野生动植物本底调查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建立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6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国家长期科研基地6个,为强化生物多样性科研、监测、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撑。林草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的逐步完善,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青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数保护率达80%青海新闻网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践行医者初心守护百姓健康——回访党的二十大代表焦峥青海新闻网
我省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藏医药干预指引出台青海新闻网
青海海东:“黄河彩篮”区域公用品牌对外发布青海新闻网
青海刚察:“四绿”行动守护刚察最美底色青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