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 王瑞欣 报道)今年央视元宵节晚会上,一组独具特色的青海湟源排灯喜庆亮相,将青海民族风情及民俗技艺展现在全国观众眼前。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海省西宁市湟源排灯经历了两百多年的沧桑岁月,也见证了时代的轮回变迁。
走进西宁市湟源县丹噶尔古城,一组组架起的排灯立于长街中央,其顶端绘制的不同画作展现着历史人物、民间故事、自然风貌、民俗风情。暮色降临,排灯亮起,画面美轮美奂,人物惟妙惟肖,故事引人入胜,古城更添古韵。
谈到排灯的历史,湟源排灯手艺传承人张永福娓娓道来:“旧时排灯称作‘牌灯’,是商号招揽顾客制作的‘广告招牌’,后来逐渐发展融合了雕刻、绘画、皮绣、剪纸、皮影、书法等各种艺术,成为具有实用性、观赏性、艺术性和收藏性的工艺精品”。
经历了鼎盛时期的热闹和推崇,也经历了衰败时期的毁坏与散失,排灯制作的传统技艺亟待保护。为此,青海羌韵绣艺手工艺开发有限公司开办成立,专攻小型排灯摆件、文创产品等,将湟源排灯从“舞台”搬进现实生活,使排灯的使用更具趣味性和实用性。该公司法人冯海萍也是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爱好者”,为了公司更好地发展,她积极探索“公司+农户+免费培训”的产供销一体化研发、生产经营模式,不仅提升了排灯的传承,也同时开辟了销售发展新道路。谈起这两年的发展,冯海萍直言不讳:“传统技艺要想走出发展新路,确实很难。但好在有政府出台的好政策、搭建的好平台。我们公司自从成立以来就享受到了税费优惠政策,这两年减免的各项税费金额达到了8万多元,这些钱全部用在了企业发展的‘刀刃’上。”记者了解到,通过利好政策释放与企业积极探索的双向用力,如今的羌韵绣艺手工艺开发有限公司已被评为西宁市“妇女手工制品示范基地”。
如今,除了磅礴大气、华丽多彩的大型排灯外,湟源县的街边更是陈列了小巧别致、做工精美的小型灯具,看起来赏心悦目。湟源县丹噶尔皮绣研制开发有限公司是另外一家制作大型排灯成品的代表性企业,2020年成功设立了湟源排灯传承保护基地。近年来,我省先后出台《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制定《青海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青海省省级非遗工坊认定和管理办法》等,推动非遗传承保护发展。同时,建立非遗项目四级项目名录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保护体系,制定传承人培训计划,分批对传承人开展培训,指导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该企业负责人李永清也有自己的理解:湟源排灯不应该仅仅是早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更应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湟源排灯要想得到发展,必须吸收和借鉴现代先进的工艺技术,排灯与现代科技结合,向经贸型、民用型、城市景观型等多领域发展,走以灯为媒、排灯搭台、经济唱戏的新路子。”李永清说。
当湟源排灯展现在全国观众眼前,我们似乎又看到了不一样的发展新路:在充分挖掘排灯市场潜力的同时,打造出排灯文化旅游产业链条,实现排灯活态传承发展。借助线上线下双平台,汇聚起民间宣传效应,努力让湟源排灯品牌立足西宁、走出青海、面向全国。
青海非遗文化“火”出圈老手艺有了新发展青海新闻网
青海迎来婚姻登记小高峰1228对情侣喜领结婚证青海新闻网
西宁市城东区图书馆延长开放时间青海新闻网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行进青海】走进山水画卷品味田园生活青海新闻网
【抢抓机遇促发展·青海在行动】德令哈:开局跑出“加速度”助企暖企“开门红”青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