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逊让乡尕漏村秀丽的风景。西宁市委组织部供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如果说夏季东峡的绿树成荫、溪流潺潺勾勒出了自然的恬静悠扬,那么冬季东峡则处处透露着自然的冷峻苍凉。
不管哪一种形态,都是岁月雕琢东峡留下的独有印记,这印记赋予了东峡独有的地理风貌,也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寻觅到了一条奔向美好生活的致富之路。
【资料图】
随着近些年乡村旅游的大热,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峡镇仙米村村民雷忠义的农家乐生意越做越好,越做越大。“现在不光夏季,冬季来乡村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大家乘着这股子劲儿,想着法子把冬季旅游做丰富,让咱乡村的冬季照样火热。”雷忠义说,如今村里的不少乡亲都靠着乡村旅游过上了好日子,大家自然盼着这个村里的“招牌”产业能够越做越强。
众人拾柴火焰高。为引领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大通县东峡镇党委按照“氧吧东峡、休闲运动、生态旅游”定位,全力打造旅游党建联盟建设,已逐步建成一条党建作用发挥好、自然环境生态美、集体经济实力强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带。
作为党员的雷忠义积极响应,将自己的“忠义山庄”升级成了东峡镇旅游党建联盟党员经营户,并被推选为东峡镇餐饮党支部的书记。他积极参与东峡镇餐饮行业工会成立工作,开启了东峡镇乡村旅游餐饮行业抱团发展的模式。
近年来,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西宁市遵循政府引导、农民参与、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体现特色的工作原则,实施了“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的“三乡工程”,充分挖掘当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传统优势,提升农村各类资源潜力,推动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
在“能人回乡”的政策感召下,许多人回乡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老话说百花齐放春满园,带着乡亲们一起富起来,才能建好美丽家园。”这是有着近20年肉鸡养殖管理和技术经验的蒲常廷回到家乡对村民们说的话。与雷忠义一样,蒲常廷回到西宁市湟中区李家山镇创办了湟中区常绿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为脱贫户发放鸡苗、免费教养殖技术、帮助其他养殖户解决销路问题。
西宁市坚持把“能人回乡”纳为工作重点,全方位优化回乡置业环境,拓展“能人回乡”创业渠道,实施乡土人才培育工程,积极发挥能人的“领头羊”作用,以引领一片、带动一方的方式激活农村经济,“能人回乡”正激活乡村振兴的满江春水。
“现在尕漏成了风景优美的景区,在家门口我就能上班挣钱了,还能照顾到老人孩子,生活越来越有盼头。”大通县逊让乡尕漏村村民张存福谈及自己生活的变化,脸上流露出了幸福的微笑。借乡村振兴的“东风”,西宁市611个高原美丽乡村均像尕漏村一样,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强化农产品品牌及乡村文旅品牌建设,西宁市在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转变思路,结合当地资源禀赋的实际情况,探索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精心打造“吃农家土菜、住乡间民宿、游田园美景”的乡村特色旅游链,全面推行“乡村旅游+文化、体育、康养”等多元开发,形成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康养休闲的新型乡村文旅产业,催生了城市居民投资消费热情。乡村游让很多村庄实现了华丽转身,让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吃旅游饭的愿望。
如今,路修好了、环境改善了、设施完善了,下乡游玩的市民也越来越多了。
以企业促产业,西宁市充分利用周边乡村资源禀赋及企业优势,持续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深度拓展乡村特色产业,聚力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为企业搭建平台。通过产业帮扶、技能帮扶、就业帮扶等形式,为企业下乡营造了良好环境,辐射带动周边群众稳定增收。
2021年,以“三乡工程”为契机,西宁市湟中区建成从菌种制作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李家山镇食用菌种植示范园,带动了李家山镇32个村的村民增收,小小的蘑菇撑起了乡村振兴的“致富伞”。“现在我们投产的一个棚一个半月的产量已经达到了13.5万公斤左右,在七个棚建成之后,预估年收益有400万元左右。”湟中区李家山镇食用菌种植示范园相关负责人表示。
截至目前,西宁市先后建成标准化、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195个,畜禽规模化养殖场299家,带动农户22万户。深入推进“百企兴百村”行动,近30家民营企业与县区达成合作项目、与重点村结成帮扶对子。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旺则村民富。如今,西宁市有序推进“三乡工程”各项重点工作任务落实,充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是促成产业兴旺的重要举措,以“市民下乡带活农民、能人回乡激活农业、企业兴乡盘活农村”的“三重结构”构筑起乡村振兴的大厦,为推进乡村振兴再添新动力。
【乡村振兴在青海】“三乡工程”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青海新闻网
胜利路与同仁路下穿地道工程建成通车青海新闻网
【西海论坛】鼓励更多本土人才回乡创业振兴乡村青海新闻网
【稳字当头抓落实】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四个聚焦”赋能绿色金融稳健运行青海新闻网
西宁汽车站新增恢复部分客运班线青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