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雪山。本版图片由果洛州委宣传部提供
(相关资料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题记】
他,出生在平原。从有了名字的那一刻起,便与雪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长眠在高原。从踏上甘德的那一刻起,便与牧民成为了交心之友。
他是河南人,更是青海人;他用自己的真心、真情,在高原成就了一番伟业。
11月14日,是于雪山长眠在海拔4000米高原的一月祭。阿尼玛卿雪山上的皑皑白雪在暖阳的照耀下,闪着晶莹剔透的光,如同他那颗金子般的心,照亮数千牧民的致富路,也将继续鼓舞着甘德儿女沿着心中那条康庄大道阔步前行。
个头不高,脚上那双鞋总是沾着泥土;喜欢大笑,心中所想总是离不开产业。认识于雪山的人,都会被他身上那股敢想、敢闯、敢拼的劲儿深深感染。和牧民交流的时候,乡音未改的他时不时会说出几句标准的藏语,好像他打小就生活在这里一般。
如果不发生意外,入冬时节,他除了忙活公司的事,还时不时到牧民家里看看炕头热不热,问问大家还缺点什么,围着炉子和大家一起喝着奶茶吃着牦牛肉唠家常。
然而,一切美好定格在了2022年10月14日凌晨。因突发疾病,于雪山倒下了。回望过去的6年,他走遍了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的山山水水,跋涉于牧区的沟沟壑壑,用“缺氧不缺精神”的信念,团结带领牧民群众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共同脱贫致富谋振兴。
他,就是甘德县雪山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于雪山。
走近雪山他爱上雪域高原——“果洛最有名的就是雪山,我的名字也叫雪山”
在河南郏县老家,于雪山是当地有点名气的企业家。他和妻子搞过建筑,办过厂子,在市场打拼多年,有了资金积累。6年前,于雪山带着家人来青海旅游,顺便考察投资项目,朋友带他来到海拔近4000米的果洛州甘德县江千乡。
在甘德县江千乡,阿尼玛卿雪山脚下,无边的草原、美丽的雪山让于雪山流连忘返;美味的牛羊肉、热气腾腾的酥油茶让他回味无穷;内心纯朴、热情好客、勤劳善良的藏族同胞让他念念不忘。
除了醉人的生态美景,于雪山也看到这里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简陋的乡政府办公用房、坑坑洼洼的砂石路、陈旧的土平房!
结束旅游,回到河南后,于雪山始终惦念着那些淳朴的藏族同胞,想着自己能为他们做些什么,能改变些什么。
“企业家就要担负社会责任。”这句话是于雪山的座右铭。于雪山联系了江千乡时任乡长塔松。
在塔松的建议下,于雪山捐款300万元用于改造贫困户危房。
雷厉风行的于雪山很快联系好施工队,没过多久,建材一车接一车拉来,各种机械也开始动起来。短短几个月,公益建房如期完工。
然而,又有一个新情况摆在塔松面前:原先有些不相信、一直在观望的群众也想要住新房。无奈之下,塔松试探着给已回到河南的于雪山打电话,没想到他又爽快地答应了。就这样,又有23套新房如期完工,看着牧民群众住进新房后,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时,于雪山比自己住进了新房还要高兴。
“果洛最有名的就是雪山,我的名字也叫雪山,这也许就是机缘巧合吧!”于雪山说。
融入雪山他带领牧民集体致富——“没想到我们的牛肉能高价卖到上海,值了”
“感谢于总为大家盖了这么好的房子。”“于总一定要多来甘德转转,我们备上最香的牛羊肉,最可口的酥油茶。”“于总您什么时候再来甘德?”……
架不住甘德干部群众的热情,于雪山一次次往返于青海河南两地。2017年,于雪山干脆在甘德县投资近亿元,注册了甘德县雪山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始了自己的高原创业生涯。
可现实哪有想象中那般简单。从确定发展目标,想方设法让牧民改变原有的发展思想,一次又一次联系市场、建立销售渠道……点点滴滴都倾注了于雪山很多心血。
经过四年多的建设和发展,通过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牧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依托甘德县优良的天然草场,于雪山带领公司和牧民先后建起牲畜养殖及销售、作物种植及销售、有机肥制造厂房和基地。自此,甘德县有了生态畜牧业龙头企业。
不仅如此,于雪山还邀请来自北京的专业团队,建设智慧牧场物联网和可追溯App平台,消费者可对养殖过程、冷链全程了解。同时,他还带领公司与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青海大学等科研院所共同设立了科研基地。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甘德牦牛”成功获得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通过农业农村部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的认证。分割精品肉平均500克可卖到260元左右,成功打开了国内高端市场。
“做梦也没想到,我们的牦牛肉能高价卖到上海,值了。”公司基地合作牧民才让说,是于雪山让大家看到了发展他们再熟悉不过的养殖业原来真的可以致富。
长眠雪山他化身繁星守护家乡——“他的心愿将如同一粒种子,播撒在甘德儿女心间”
于雪山曾说:“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让当地老百姓的收入翻倍,由本地的合作社带动,将这里的优质牦牛推向市场。而我们企业在带动合作社发展、带领牧民增收的过程中,实现企业发展壮大。”
因自幼家境贫寒,他深知为困难群体“输血”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扶贫、脱贫的本质是增强贫困家庭的“造血”功能。雪山农牧业公司自成立以来,不仅致力于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还为当地牧民群众提供了“有事做、有钱赚”的机会。
公司先后向牧民租赁了333公顷草场,带动饲草种植合作社实现机械化作业,青干草年产量达1500吨。“一捆草能挣2块钱,要是有割草机,一天收入700元很轻松。”隆吉村牧民日萨旦巴说。
65岁的索杰是工厂的大管家,也是牧民信得过的致富带头人,他一个月的收入能达到8000元。村民那扎热闹已经在公司的有机肥厂工作了4年,月工资4500元。那扎热闹忙的时候,他的妻子就来顶班,月月拿工资,这对他们的小家而言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叶合青村牧民秀措吉在公司打工,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后,家里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她说:“家门口有养殖场,再也不用担心牛羊的销路,打工还有收入,日子真是越过越好了。”
工资卡里的一串串数字,对牧民群众来说,是他们过上幸福生活的希望,而于雪山就是带给他们希望的人。也正因为如此,于雪山不管走到哪里,都会受到牧民群众最热情的款待。
“他走了,带着对甘德各族兄弟姐妹的不舍与惦念走了。”“他要带领各族老百姓拓宽增收渠道的心愿,将如同一粒种子,播撒在甘德4万各族儿女心间。”“我们会带着他未完成的梦想继续前行。”……送别之时,很多人这样说。
是的,他走了,但他不曾离开。于雪山之巅,他化作天边的繁星,深情俯望着这片雪域净土;于牧区深处,他长成一棵小草,守望高原大地发展振兴。
【后记】
在高原上奋斗,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果洛在藏语里意为“反败为胜的人”,正是怀着“反败为胜”的信念,一个又一个“于雪山”扎根在高原,奉献在高原,克服高海拔带来的困难,让这片极寒之地有了生的希望,有了更伟大的梦想。于雪山不是第一个倒在奋战高原一线的人,正是有了这些可爱、可敬的人,不断为“六个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江源大地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一代又一代高原人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