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困人员、空巢老人、残疾人、困境儿童妇女等困难群体数量不小,在面临医疗、教育、生活等困境时,需要由社会保障来兜底摆脱一个又一个难关。
“始终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民生幸福标杆城区。”罗湖区第八次党代会以幸福生活为出发点提出这一愿景,要求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精准做好特殊困难群体兜底保障工作。
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关照程度,体现着一个地方的民生温度、治理精度。罗湖区民政局全力落实“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实施工作,通过整合街道社区资源,创新社工服务供给模式,以点带面有序推进辖区“双百工程”社工站(点)建设,实现街道社工站(点)100%全覆盖,实现基层社工服务阵地100%全覆盖。
随着罗湖区91个社工站(点)完成挂牌工作,“双百工程”全面开启,辖区的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将接受专业社工带来的政策落实、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服务,弱势群体的需求被看见、被满足,共同富裕的路上,他们不会掉队。
党建引领
把专业社工力量送到居民身边
什么是社工?在从业10年的唐洁芳看来,自己像“解决社会问题的医生”,提供专业的服务,靠着专业、耐心和同理心,他们获得了帮扶群体的信任,链接各方资源,群策群力帮困难群体融入社会。
2020年4月30日,罗湖区翠竹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正式揭牌,唐洁芳和其他三名社工组成专业社工力量,扎根在基层。
社工站成立不久,翠竹街道就组织社工站、辖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民生专干及志愿者,针对辖区内最低生活保障人员、困难和重度残疾人、孤寡独居老人、严重精神疾病患者、特殊儿童等5类群体进行情况摸排和重点服务对象需求探访。
在党建引领下,翠竹社工站社工、社区社工和志愿者们通过社区漫步,绘制辖区资源地图,并主动上门,访谈在册的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挖掘潜在的服务对象,逐一建档。
翠竹社工站在罗湖区率先试点建设“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借助此平台,社工站重点推出未成年人保护服务。通过链接民生微实事资金,联动辖区内社区、学校开展“预防性侵害”“网络安全”“预防校园欺凌”三大主题课程,累计服务超1000人。
“学生遇到不会处理的人际关系难题,很难开口和父母老师讲,他们信任我,我一定要帮一把。”唐洁芳的微信联系人里,有不少未成年人,都是社工站进校园开展主题课程结识的。通过微信谈心、线下课程,孩子与社工建立了信任和情感,向其倾诉,而唐洁芳也很珍惜这份信任。在帮孩子保守秘密的前提下,她会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对接家庭和学校,共同帮助孩子解决难题。
社工的专业性是群众信任的前提,罗湖区不断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先后组织百名社工参加上级业务培训,并依托罗湖区社会工作者协会组织能力提升、社会工作实务等区级培训20余场,社工专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同时梳理翠竹街道社工站试点经验编制了《罗湖区翠竹街道社工站服务指引》《罗湖区翠竹街道社工站运营手册》,为全区社工站(点)开展服务提供全方位指导。
完善体系
畅通贯穿“区—街道—社区”三级的绿色通道
家住罗湖区的妮妮又回到学校上学了,10岁的她,在没有父母照顾的情况下,重新过上和同龄孩子一样的正常生活,背后的推力来自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
妮妮是翠竹街道社工服务站的社工李倩跟进的帮扶对象。去年8月,妮妮的母亲和父亲相继离开身边,一个人在家靠着泡面和仅有的50元生活。无奈之下,妮妮求助于社区。
收到求助信号后,李倩和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立刻聚集到一块,联动公安部门调查,经过综合评估,决定将妮妮送去深圳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
经过体检、核酸检测,妮妮住进了“新家”,重新回到教室上课。在救助站,有阿姨照顾她的生活,衣食住行不再是问题,救助站也有社工进行跟进。
从困境中求助到生活一切如常,妮妮的改变得益于一条畅通“区—街道—社区”的绿色通道。社工站作为街道的“标配”,可以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以社区为载体、以家庭为单位,为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开展专业服务,实现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
也就是说,社工站可以调动整个街道的社工资源,是连接社区与街道的桥梁,在统筹沟通机制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纳入社工站的资源库,社工站社工与社区社工互动,收集信息反馈,形成高效的服务闭环,为建立社区困难群体需求支持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2019年7月,深圳市民政局启动广东省社会工作改革试点工作,罗湖区翠竹街道被列入“广东社会工作改革试点单位”之一。2021年5月,翠竹街道通过了2020年度广东省社会工作改革试点工作支持计划项目实地检测评估,累计服务近千人次,针对辖区低保、低边、困境妇女、特困人员等群体累计完成一对一帮扶建档108份,服务覆盖达90%以上。
罗湖区民政局通过以点带面、逐步铺开的方式推动基层社工服务站点建设,强化翠竹街道社工站建设经验总结提炼、推广复制,最终建成以罗湖区社会工作督导办公室为指导,街道社工站为枢纽,街道社工点全覆盖的“区—街道—社区”三级社工服务平台。
盘活资源
多方力量参与共建共治共享
被小区居民发现之前,家住罗湖区的独居老人周大爷一直处于“无人照看”的状态,他的身体下肢严重红肿,经济拮据,且与子女无任何的来往。街道社工站联动社区党委、社区社工、辖区民警、小区物业、医生、义工等多方力量,共同将周大爷先送去了医院治疗,解除了周大爷的生命危机。
社工站组建的社会救助小组不仅与医院协商,首先进行人员救治,后续再考虑医疗费用问题,让周大爷能够无忧地接受治疗,还为周大爷提供生活照料及心理疏导等服务,最终周大爷渡过难关,从重症病房转入普通病房。
周大爷是罗湖区推出“慈善+社工+社会组织”多元社会救助模式后的首位受助者。为了让辖区的特殊困难群体“不掉队”,罗湖结合民政救助业务引入慈善、社会组织力量创新形成“慈善+社工+社会组织”多元社会救助服务机制,指导街道成立8个街道(社区)慈善基金,建立一对一帮扶档案400余户,累计帮扶服务4000人次,开展服务困难群体民生微实事项目165个,提供精确识别、精准帮扶、精确社工服务,打造社工服务多层次、多维度的联动平台。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关系民生、连着民心。以前,兜底人群服务主要以服务对象属性进行划分,不同属性的人群由不同部门负责,各单位之间常出现信息差异,社工难以获得最新情况;不同单位可能存在工作重复等现象,对部分服务对象带来打扰;社区拥有丰富的资源,但业务很少存在交叉现象,社区之间的联动也较少,导致资源无法共享。
社工站联动各方单位与街道的低保、低边、困境儿童、特困人员等家庭及个人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建立“多元社会救助一对一”帮扶机制,各街道根据辖区实际情况,成立了困境妇儿、低保低边对象、残疾人、特困人员等帮扶工作小组。
帮扶工作小组成员来自街道公共服务办、社会工作服务站、辖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及相应的民生部门,小组依据各单位的工作性质及特征,安排相关工作,并建立各单位间的沟通机制,便于工作的开展。
今年,罗湖区民政局“慈善+社工+社会组织”社会治理模式分别荣获2021年深圳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治理创新示范项目”和“2021年度广东省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并在《中国社会报》刊发推广。
此外,社工站还以统筹人的身份,协同辖区相关单位、组织、爱心商企、志愿者等慈善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服务及其他基层治理公共事务。这一支多方力量集结而成的队伍,会定期对特殊困弱群体提供探访慰问、生活适应、家庭纠纷调处、人际支持、文体康娱等服务,实现“弱有众扶”。(●撰文:祁觊)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陈朔华李佳)开滦总医院吴寿岭教授荣登2012-2021年全国心血管病领域学者论文学术影响...
漫步在路南区万达商业街,一道靓丽的新风景引得路人频频驻足,“他是火凤凰足球队的指导教师,我在报道...
日前,河北省市场监管局发布2022年度河北省企业标准“领跑者”名单,唐山4项企业标准上榜。近年来,唐山...
今年以来,路北区投入财政资金65万元,携手20多家文体、旅游优质企业,为群众提供优惠幅度均低于原价50%...
中医传统康复、运动康复、肌骨康复……走进开滦唐家庄医院康复中心,在每一个康复治疗室,都能看到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