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沟村垃圾焚烧堆肥处理点。张鹏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8月26日,周五,照例是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阴镇张家沟村回收垃圾的日子。
(资料图)
一大早,村民白奋云就骑着那辆小型垃圾转运车,挨家挨户地上门回收垃圾。干垃圾、餐厨垃圾、可回收垃圾、填埋垃圾……车上摆放的四色垃圾桶,一目了然。
“习惯了!从4月份开始就这样。”64岁的张维珠穿着拖鞋早早等在路边。看车停稳,他一边把垃圾分门别类扔进垃圾桶,一边笑着说。
从垃圾分类回收到无害化处理,再到生产生物肥,说起张家沟村处理农村垃圾的新模式,青海省红十字会驻张家沟村第一书记刘军给记者算起了“三笔账”。
先看一笔数量账。
张家沟村有136户村民,常住人口300多人。每月产生生活垃圾约50吨,大部分为可焚烧和厨余垃圾。
“以前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垃圾处理基本都以填埋为主。这样处理污染环境、浪费国土资源,处理不当还容易形成二次污染。”刘军说。
今年年初,张家沟村在青海省红十字会和县上的大力支持下,投资70万元实施了红十字博爱生态家园项目,购置小型垃圾焚烧炉及配套设施。不仅通过微信公众号、张贴海报、现场指导等方式引导群众进行准确的垃圾分类和环保理念学习,还为每户配置了4个垃圾桶进行投放垃圾,每周两次定时上门回收垃圾。
白奋云是村上的垃圾转运员,也是垃圾分类宣传的主力军。他告诉记者,虽然村里居住的多是老人,但仔细讲解后,老人的分类工作做得更好。目前,干垃圾焚烧处理,可回收垃圾进行回收,厨余垃圾可以进行堆肥处理。这就意味着,除了少数需要填埋的垃圾之外,村里九成以上的垃圾实现垃圾减量无害化处理。
在张家沟村垃圾焚烧堆肥处理点,记者看到,处理设备正源源不断吞噬着菜叶、果壳、瓜皮、食物残渣等厨余垃圾。刘军介绍说,目前,这些厨余垃圾加入不同“配料”后可加工成两种不同的有机肥,作为土壤改良、农田有机肥料和花木种植的肥料,真正实现了循环利用。
再算一笔经济账。
据测算,张家沟村垃圾焚烧堆肥处理点每10吨垃圾的处理费用为50元左右。厨余垃圾经过处理后,产生有机肥料,按照每公斤2元左右市场价估算,每年将产生2万元左右的收益。除去电费和人力成本,完全可以持续运营。
村党支部副书记陈栋说:“自从村里讲垃圾分类,很多村民才明白原来那些烂菜叶子和骨头残渣都是有用的,可以变成有用的肥料,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现在村里的这种垃圾分类回收模式,在户分类之后,由村转运进行垃圾精准化分类,中端进行无害减量化焚烧,后端实现绿色循环发展,产生经济效益,改变了以前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情况。”在刘军看来,这种“张家沟模式”,不仅大大减少了垃圾产量,还减少了垃圾处置和运输成本,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
关键在于生态账。
对于村民来说,以往垃圾都是装在一起,直接丢进巷道里的大垃圾桶。虽然每周清理一次,但依旧影响村里的环境。尤其餐厨垃圾一到夏天就臭烘烘,引来不少苍蝇蚊子。
“现在村里干净了,旧电器、废纸张、旧衣物、塑料瓶等可以拿到村里的‘生态超市’,兑换成积分存入自家的‘清洁荣誉存折’。”对于这一系列举措,村民穆海生十分满意。
原来,除了设置“红黑榜”来监督村民,张家沟村专门设立了绿色账户,让村民通过参加村里每月组织的环境卫生整治、回收垃圾累计积分,并用积分兑换日常用品,提高村民积极性。
现今的张家沟村,一路走来路面洁净、村落清爽。正如刘军说的那样,垃圾填埋量减少了,人居环境改善了,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也提高了,这个黄河上游的小山村越变越美。
“希望这种探索能为一江清水向东流、巩固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改善人居环境贡献一些来自基层的力量!”刘军说。
标签: 张家沟村变废为宝三笔账 青海新闻网
破译牦牛高海拔生存遗传密码青海新闻网
青海省出台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意见青海新闻网
曾得到政府和爱心人士的帮助,她感恩回报——史更选捐赠400余双暖心鞋青海新闻网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前三季度西宁市GDP同比增长2 2%青海新闻网
西宁市在疫情防控期间实行低保申请“先纳入后审批”青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