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了覆膜的复耕地在阳光下如盖了“皑皑白雪”。摄影:洪素珊
【资料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化隆美景数雄先,藏乡美景惹人醉。
夏季,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西部的雄先藏族乡山清水秀,“附近的山头绿得人心里美,街道两侧的树木枝繁叶茂,村庄巷道里绿意交织……”说起藏乡新变化,雄先乡下米乃海村村民卓玛脸上满是自豪。
借景富民的乡旅新业态
雄先,自然风貌秀美,别具民俗风情,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明显。境内的缸山、八宝山峭拔巍峨,贼山怪异险绝,原始森林中茂盛的油松、云杉、桦树以及数不清的灌木依山就势逶迤生长,下米乃海段黄河波光潋滟,历史悠久的支扎上寺、民风淳朴的下米乃海藏族村落……都是观光佳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雄先乡充分发掘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围绕化隆县打造“游览胜地、文化高地、养生福地、休闲基地、娱乐天地”的发展定位,实施“全景式打造、全产业发展、全社会参与、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全季节体验”的旅游发展模式,全力做好黄河沿岸湿地生态景观带、浅山水土保持生态带、脑山水源涵养生态带的绿化建设,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街道村借此机遇,开发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银饰加工产业。村党支部书记靳培忠介绍说:“我们的银饰融合了汉族饰品的精致和藏族饰品的大气,独具一格的样式颇受游客青睐,有的村民经营银饰品专卖店年收益能达到5万左右。”村里6名拥有银饰加工技艺的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向村民传技授艺,帮助他们创业增收,党员刘德勋培养的20多人中3人成了行业翘楚。
为民创收的山间“新生”地
驱车途经S307省道雄先乡路段,青山之上绿树环绕的一片片撂荒地复垦,新种植的油菜和土豆长势喜人,新修的水渠流出丰沛清水灌溉田间,露天覆膜笼罩的大片土地反射出洁白的光,从高空俯瞰,“皑皑白雪”的之景令人惊艳。
东朋村支部书记仁见当知笑容满面地说:“复垦过程中,村民始终积极配合我们移除苗木,第一书记、工作队员们协调省农业农村厅、省发改委,为我们解决了2吨马铃薯种子、2000斤油菜种子、5吨化肥,还有青稞种子,工作效率非常高。”
在撂荒地较多的东由村,村民卓玛指着眼前的土豆地,乐呵呵地说:“我们化隆县雄由种养植家庭农牧场复耕地里洋芋长得不错,我想收成肯定差不了。”
自今春撂荒地整治工作开展以来,雄先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着力化解种地与种树的“矛盾”,达到耕地与绿地需求平衡。采取“一清二认三治四帮五保”整治措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示范引领作用,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实现村民收益、集体经济、农业发展共赢。
目前,雄先乡已调查撂荒地图斑数量828处,开展撂荒地整治行动10余次,已复耕275.69公顷,撂荒地变身“希望田”,群众多了一个增收来源。“此外,乡党委政府深入宣传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动员全民深刻理解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提高群众关注生态的自觉意识、改善生态的责任意识、保护生态的法律意识,村民爱绿、护绿、植绿更加积极。”雄先乡农业专干朵生龙说。
共建共享的洁净新生活
近年来,雄先乡党委和各村党支部持续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党员群众经常到黄河沿岸清理垃圾,营造了人人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被誉为“绿色氧吧”的雄先村,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行动,全力塑造高颜值。“为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我们村连续四年组织村民共义务植树3000余棵,其中杏树、梨树、李子树、苹果树等果树1200棵,油松1200棵、花椒树600多棵,如今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生活质量提高,文明之风也随之深入人心。”雄先村党支部书记汪生浩欣慰地说。
巴麻堂村内,屋舍俨然、道路整洁、植物繁茂。黄河上白鹭或展翅飞翔、或驻脚觅食。“城里的亲戚都羡慕得很,说在这住比城里舒服。”村民马福财乐呵呵地说。
党支部书记赵顺浩介绍说,2022年,巴麻堂村发动村民整治环境卫生430人/次,清理垃圾3吨、卫生死角9处。村干部、党员带头到荒山荒坡开展义务植树活动,环境绿化成效进一步提升。今年,该村被评为市级文明村,来过的人无不称赞这里清新雅致。
雄先,科学开发利用自然禀赋,持续保护生态环境,深入开发传统手工业,使荒地重生富民,塑人居洁净美貌,绿色发展的步伐稳健从容,正在用积小流以致江海的姿态,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不断前进。
破译牦牛高海拔生存遗传密码青海新闻网
青海省出台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意见青海新闻网
曾得到政府和爱心人士的帮助,她感恩回报——史更选捐赠400余双暖心鞋青海新闻网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前三季度西宁市GDP同比增长2 2%青海新闻网
西宁市在疫情防控期间实行低保申请“先纳入后审批”青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