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也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态与物种宝库,全省85%的野生动物栖息地纳入自然保护地管理。三江源、祁连山、环青海湖地区等重要生态板块,拥有代表性的藏羚、雪豹、普氏原羚等本土物种数量增长趋势明显,从不同程度反映我省生态保护取得的成效,为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奠定了基础。
雪豹。摄影:鲍永清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藏羚数量恢复到7万多只
又到了一年藏羚迁徙产崽的季节。每年5月至7月,青海可可西里、西藏羌塘、新疆阿尔金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藏羚,前往海拔4800米的可可西里腹地卓乃湖产崽。8月,藏羚妈妈带着年幼的宝宝陆续回迁到栖息地。
可可西里,是藏羚的家乡,也是我省藏羚的主要分布区。最新数据显示,可可西里保护区藏羚种群数量恢复到7万多只。
藏羚是我国特有物种,也是青藏高原动物区系的典型代表。长年奔波在青藏线的货车司机赵玉龙颇有感触。他说,以前藏羚远远见到车和人就跑,现在不怕了,跟人的安全距离缩短了。尤其是到了藏羚迁徙的时候,在五道梁的动物通道能看到成群结队的藏羚。
赵玉龙留意到,每逢迁徙季,民警、生态管护员驻扎在109国道两旁,守护藏羚的生命安全。生态保护意识增强,现在过往的司机和路人很少打扰藏羚的生活。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可可西里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经过无数人不懈努力,可可西里一带藏羚种群数量恢复明显。
为防止跨区域流窜盗猎等作案形式的出现,新疆阿尔金山、西藏羌塘、青海可可西里三大相邻的自然保护区达成联防协作协议,彻底打破执法区域界线,对盗猎藏羚非法行为形成合围之势。从2009年至今,可可西里没有发生过一起盗猎藏羚的案件。
普氏原羚。摄影:尕布藏才郎
雪豹足迹遍及两市六州
2021年,青海多地多次监测到雪豹活动踪迹。在众多发现的雪豹当中,佩戴项圈放归野外的雪豹“凌蛰”当属最红。“凌蛰”是我省第一只佩戴项圈放归野外的雪豹,它为我国雪豹个体行为学等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
祁连山国家公园老虎沟管护站站长李成义说,“凌蛰”是在老虎沟东边约7公里处发现的,从它误闯农宅到获得救助再到放归野外,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去年9月,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发布“凌蛰”的消息,通过卫星跟踪发现,“凌蛰”放归后,一路向东,从门源回族自治县到互助土族自治县、乐都区,再到兰州市辖区的永登县。
提起“凌蛰”,老虎沟管护站的生态管护员都很振奋。在他们心里,“凌蛰”就像一名宣传使者,通过关注它,大家进一步关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及保护成效。
今年年初,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黄藏寺管护站的生态管护员马海清在巡护途中看到了雪豹。马海清说,现在白天看到雪豹并不是稀奇事,随着红外相机监测技术的广泛使用,被称为“高山隐士”的雪豹频频出镜。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我省雪豹种群数量和栖息地不断扩大,除了在三江源、祁连山等雪豹的主要栖息地出没,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县等地也陆续监测到雪豹活动踪迹。
雪豹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是反映我省生态建设成效的“晴雨表”。近年来,我省两市六州都记录到雪豹活动影像。种种迹象表明,雪豹频繁现身,成为我省生态改善极为重要的一个标志。
普氏原羚种群家族变大
夏日,青海湖北岸一块狭长的区域里,一群普氏原羚时而觅食时而奔跑。青海生态之窗工作人员从截屏的录像资料统计发现,有近百只普氏原羚出现在视频监控范围内。
环青海湖地区是普氏原羚的栖息地。由于种群数量极少,较难捕捉到普氏原羚大规模活动的场景。通过固定在高处的青海之窗观测设备捕捉到的普氏原羚活动场面得知,随着对普氏原羚保护力度加大,以及环湖地区生态环境改善,普氏原羚种群数量有所增加。
目前,在环青海湖周边普氏原羚7个分布区,共监测到普氏原羚2744只。随着保护力度加大,青海湖周边普氏原羚呈现逐年递增式增长,为环青海湖区域增添生命的乐趣。
为保护普氏原羚等珍稀物种,我省完成《青海省普氏原羚保护规划》,确立今后10年普氏原羚的保护目标和任务。根据规划,我省普氏原羚保护将从开展物种调查监测、实施栖息地保护工程、遗传多样性保护、人工救护繁育工程、科研规划工程、宣教工程、社区共管规划等方面系统强化保护力度,规划期内力争实现优先保护区域栖息地得到重点保护、种群数量得到再恢复再提升、建立和构成较为完善的监测体系、人工繁育研究基地建设和关键技术取得历史性突破。
青海湖鸟类记录达228种
灰椋鸟、灰颈鹀、草鹭、小滨鹬……近年来,青海湖的新鸟种越来越多。青海湖是鸟类生活的家园,每年成千上万的鸟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5月21日,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仙女湾湿地巡查时,偶然发现一只体形较大的正在觅食的雀形目鸟类。工作人员运用鸟类图鉴认定这只鸟为灰椋鸟,经查阅文献与整理历史数据发现,该鸟为青海湖新记录的鸟类。
灰椋鸟的加入,让青海湖的雀形目椋鸟科的物种增加到了4种,此前已有的分别为丝光椋鸟、紫翅椋鸟、紫背椋鸟。至此,青海湖鸟类种类达228种。
在青海湖栖息的200多种鸟类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最为珍贵。每年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和当地牧民用石头、稻草和芦苇,在湿地和湖面,为黑颈鹤筑巢;生活在布哈河口湿地不远处的牧民,为了黑颈鹤,更是腾出家园。每年6月上旬,当地牧民赶着羊群准时迁徙到别的草场,为栖息在这里的黑颈鹤和其他水鸟提供舒适的繁殖环境。
对青海湖湿地而言,黑颈鹤等众多水鸟是其重要的生态组成部分,它们在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湿地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水鸟的生存,因而水鸟可以作为监测湿地环境变化的一项客观生物指标。
为织牢织密生物多样性保护网,我省已将64%的高原重要湿地生态系统、30.7%的森林纳入自然保护地管理。丰富的森林资源、湿地资源,以及自然保护地得到良好的管理,为众多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
目前,我省各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类型变化趋向稳定,森林减少趋势得到遏制,草地减少趋势缓解,草地植被覆盖率有所增加,荒漠化明显遏制,代表性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增加,提供给野生动物的食物和活动空间得到了有效改善。
破译牦牛高海拔生存遗传密码青海新闻网
青海省出台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意见青海新闻网
曾得到政府和爱心人士的帮助,她感恩回报——史更选捐赠400余双暖心鞋青海新闻网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前三季度西宁市GDP同比增长2 2%青海新闻网
西宁市在疫情防控期间实行低保申请“先纳入后审批”青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