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天降奇石,形如骏马,位于梅州兴宁市东北部的石马镇因此得名。斑驳的古桥、余音绕梁的山歌、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何天炯的故居……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小镇上,文化是其标识,更是其内涵。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进入新时代,广东将文化强省建设纳入“1+1+9”工作部署,大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近年来,位于边远山区的石马镇,将人文资源融入乡村振兴的建设中,既塑形,又铸魂。
石马镇境内,一条石马河流经洋门、向前、陶背、新群、刁田和新石六个村,串起了石马镇“六村联动”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区。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石马镇活化利用文化资源,用文化创意点亮乡村之美,以文旅融合助力乡村发展。
千年古桥
串联古今留住乡愁
回想起多年前儿子迈过这座三眼古桥,外出求学、工作的画面,84岁的石马人张玉英仍历历在目。彼时,三眼桥上杂草丛生,却是石马镇与外界交流的唯一通道。
古桥坐落于石马镇洋门村,建于宋朝,是仿制河北赵州桥而建的三孔石拱桥。近千年来,三眼桥栉风沐雨,沧桑岁月刻在斑驳的石头上,时代变迁记录于泛黄的史料中。
三眼桥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石马人的精神地标。
洋门村村干部陈永梅告诉记者,石马镇属于山区,以前穷苦人家的孩子唯有读书才能走出大山,当他们走到三眼桥时,便会驻足回首,眺望即将离别的故乡。
1972年,随着发展的需要,三眼桥旁边建起了第二座桥。2017年,第三座桥拔地而起。三座桥并立,共同聚焦石马镇的历史景深。
于游子而言,古桥是乡愁;于还乡者而言,古桥是乡恋。陈永梅说:“如今,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回来后,无一不在感慨。”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三眼桥得到了重修保护,崩塌的旱眼被修复,荆棘杂草得到清除,桥墩得到加固,凹凸不平的桥面得到整修。
据石马镇委副书记刘仕伟介绍,2020年,石马镇开始建设“六村联动”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区,以石马河为轴线,将6个村串联起来,活化利用各自丰富的人文资源、生态资源等。
作为起点,洋门村凭借三眼桥的历史文化古韵,结合另外两座桥,形成“三桥揽月”景观,建成专属石马镇的印象。记者注意到,该区域兴建了对歌台、健身步道、锦绣长廊、名人栏、桃花园、停车场、公厕等设施。
千年古桥有了新的使命。“‘三桥揽月’以三桥及周边为打造重点,意在打造为石马镇最佳网红观赏点。”陈永梅说,平日里这边游人如织,不只有本地村民,还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
建设“六村联动”时,村民的热情让刘仕伟感慨万千。“如打造三眼桥景点时,群众热情高涨,包括建设沿河绿道等所需要的土地,村民都无私地捐献出来。”刘仕伟说,目前,“六村联动”建设也已经进入收尾阶段。
名人故居
见证一段革命历史
在石马镇新群村荷秀坡,一栋两层三拱的建筑格外显眼,这是与孙中山一同在日本创办同盟会的何天炯的故居,其样式与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故居相仿。
在故居侧后的小山上,是1985年兴宁县政府专门修建的何天炯墓园,树立着墓碑,气派肃穆。碑文《何天炯先生墓志》,记述了他的生平。何天炯,1877年出生,中国同盟会创会会员、民主革命先驱、民国元老……
“小时候觉得在这偏僻的大山里,曾祖父是个奇人。”何天炯的曾孙女何仕新介绍,后来询问过父亲,得知曾祖父何天炯天资聪慧,从小酷爱读书,胸怀大志。
何天炯故居自题为“无赫斋”,又名天炯楼。意为不求赫赫有名,兼取汉代“何武无赫赫名,去后令人思”的典故。事实也正是如此:何天炯一生致力民主革命,不改初衷,不求名利,1925年7月在孙中山病逝后数月,他也因病长逝。
据《兴宁县志》记载,何天炯早年受维新思潮影响,深恨清朝君主专制,向往民主政体。1903年,他毅然剪掉发辫,东渡日本留学,攻读政治,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何天炯在日本先后结识了孙中山、黄兴、秋瑾、章太炎、廖仲恺、朱执信、胡汉民等人,并在1905年加入同盟会。当时,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协理兼庶务,胡汉民为书记,何天炯则为会计。
1911年初,何天炯由日本秘密回到香港,参加筹备策划,负责香港至广州的联络运输工作,运送枪支弹药。起义之日,他在香港组织50多人的敢死队,亲自率领前来广州。不料到达广州时,起义先期举行并已失败。
辛亥革命胜利后,何天炯历任总统府秘书、驻日全权代表等职。
一段中日文化交流的佳话。初到日本,何天炯举目无亲,但满怀一腔报国热忱。他入读东京正则预备学校,认识了学校附近的日本人宫崎寅藏(后改名宫崎滔天),而宫崎全家都非常同情中国的维新和革命,家里也是孙中山等中国革命志士的主要活动场所。1913年何天炯回国时,两人相约经常通信,持续了10年之久。
据了解,何天炯故居于2014年被列为第二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列为兴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故居赋予新使命。新群村党支部书记何小清介绍,2020年底,石马镇完成了何天炯故居的展场布置和展品陈列。随着革命先烈故居的活化,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等单位会组织前来参观。
“我跟孩子们讲述曾祖父的事迹,他们会感到骄傲和自豪。”何仕新说。
石马镇是革命之乡,亦是将军之乡。在何天炯的出生地新群村崇丰第,先后涌现出了5位将军:何廼英、何天祥、何学植、何宝松、何孟淳。
刘仕伟介绍,整个石马镇,自民国以后共涌现11名将军,他们为驱除日寇、民族解放而奋发图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中,石马镇加强活化名人故居资源,何天炯、何子渊等故居成为响亮名片。
一曲山歌
彰显文化底蕴展现新面貌
“刁嫂子……老妹你过来……”谈起刁嫂子山歌,68岁的石马人何锡龄信手拈来。他十几岁便开始接触山歌,从一开始的耳濡目染,到上台表演、创作,这一曲调陪伴他大半辈子。
石马镇是山歌之乡,以“刁嫂子”为代表的石马山歌更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何锡龄说:“男的唱‘老妹你过来’,女的唱‘阿哥’,加上‘溜达’一词,穿插在山歌中,这是石马山歌板调中的特色。”
一曲山歌,代表着乡音,象征着归宿。
“刁嫂子是石马的特有名词。”何锡龄介绍,以前,石马镇上的老人家都会唱刁嫂子山歌,在外地,一听便知道对方是石马人。
山歌的背后,是石马人不屈服的精神。据中共石马镇委员会编著的《文化石马》记载,传说刁嫂子原姓张,住在石马镇北部山区。她长得十分标致,聪明伶俐,且性格刚直,好打抱不平。她才思敏捷,以歌代言倾述兴衰,唱出百姓的呼声,深受人们的喜爱。
14岁时,刁嫂子迫于生计,只好到蛇窿里(地名)王财主家做工。王财主是个奸刁枭恶的好色之徒,刁嫂子受尽凌辱。一次,王财主企图对其作恶,但她不卑不亢,以山歌反击,“你莫嫌涯刁小人,黄蜂虽细会叼一针,王八头上叼一针,人面兽心显原形。”因为“小”和“嫂”近音,故被人称为刁嫂子。
独具特色的山歌,吸引着“外地媳妇”田小会的目光。从河南嫁到石马镇已经25年,喜欢唱歌的田小会常听到当地民乐团唱山歌,“我觉得听起来很好听,于是产生了学习的想法。”
今年是田小会演唱山歌的第五个年头,尽管时间不是很长,但她已然成为乐团中的女唱将。据她介绍,之前每逢重阳节、春节、妇女节等节目,山歌乐队都会受到石马镇各个村的邀请上台表演;近两年,民乐团会在客栈、公园等地进行小型的演出。
“我们也会紧随发展潮流,围绕着建设美好新家园、党史学习教育、‘六村联动’等进行创作,用山歌唱出整个石马的新面貌。”田小会说。
如今,刁嫂子山歌在对歌台上重现。石马镇镇干部曾玲告诉记者,随着“六村联动”的建设,三眼桥旁边新建了两个对歌台,隔河相望,“我们会邀请乐团来演唱,有时候他们也会自发前来。”
2021年12月11日下午,从广州返乡的黄敬然带着小孩到石马镇游玩。驻足对歌台时,她高声吟唱了一曲。“来到对歌台,我会触景生情,更想去吟唱。”黄敬然回忆起了大学军训时,听到同为梅州人的同学唱山歌,“那种归属感、自豪感会油然而生”。黄敬然让小孩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故土风情。
曾玲介绍,石马山歌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厚的生活气息为群众所喜爱,在打造“六村联动”乡村振兴示范区时,着重延续歌声前缘,为后世传承。(南方日报记者陈泽铭通讯员刘海阳曾玲)
破译牦牛高海拔生存遗传密码青海新闻网
青海省出台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意见青海新闻网
曾得到政府和爱心人士的帮助,她感恩回报——史更选捐赠400余双暖心鞋青海新闻网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前三季度西宁市GDP同比增长2 2%青海新闻网
西宁市在疫情防控期间实行低保申请“先纳入后审批”青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