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城北区二十里铺镇石头磊村民情“格子铺”里正在听取社情民意。
“穿警服的社区副书记”向辖区居民介绍警民联系牌。
西宁市“12345”民生服务热线为民解难题。
西宁市香格里拉社区开展“红袖标”巡逻工作。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国之兴衰系于制,民之安乐皆由治。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在市域范围内的实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作为全国第一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西宁市立足实际,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落脚点,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路径,全面加强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建设、社会治安防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重大社会风险防范和基层基础工作,大力推进“8+1+N”项目建设,努力形成平安共建、成果共享、智治支撑的社会治理新局面。
高位统筹前端发力
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大考”,连日来,西宁市城东区火车站街道作为西宁市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闸门”,充分发挥火车站区域“夏都枢纽”党建联盟成员单位共驻共建组织优势,动员联盟13家单位34个党支部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织起了疫情防控“红色防护网”,统筹划分防控物资及人员力量,让资源与人员在联盟中流动起来。
“现在很多事在这就能办,不用跑社区了,有了问题就向小区党支部反映,他们也及时地帮我们解决问题,我们感到非常满意。”家住西宁市城西区兴海路街道黄河路泰和祥小区居民代永发对所居住的小区社会治理赞不绝口。西宁市兴海路街道党工委通过“单建”“连建”“合建”等方法,在116个小区协商组建起石榴籽、湟水河畔、泰和祥等24个小区党支部,实现了党组织“搭台”、党员“唱戏”、群众“参与”,构建起老旧小区治理新格局,化解居民矛盾,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这些只是西宁市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缩影。作为青海的省会城市,西宁市坚持把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建设平安西宁、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抓手。
“‘1’就是全市新建统一的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 8’就是一个中心统指挥、一个平台通社区、一条热线连民生、一张网络促服务、一支队伍管执法、一站多元解纠纷、一套系统抓综治、一张网格强基础‘; N’就是‘夏都市民通’‘平安联盟’大巡访等N个场景应用。”西宁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吴哲向记者介绍“8+1+N”重点项目建设时说道。
谋篇布局,把好“方向盘”。西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成立专班统筹协调抓落实。西宁市党代会作出实施市域社会治理“八个一”工程部署,多领域深层次打造具有时代特征、西宁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围绕试点三年创建任务和“8+1+N”项目建设,组织各方力量扎实推进,形成了市级层面统筹协调、县区层面整体推进、乡镇(街道)层面固本强基、村(社区)落细落实的善治链条。坚持创新驱动,率先在全省启动社区党组织书记实行事业岗位管理试点工作,建立编制、待遇等正向激励机制。构建“全科型”网格服务管理体系,推动网格服务管理制度化、标准化、精细化。积极打造社区微综合体、“石榴籽”社区党支部、“客商心语”行业性调解组织、“党建+网格+警格”等社会治理品牌,有效推动基层党建与居民自治有效衔接、党情民心同频共振。
协同创新构新格局
打造高质量的平安西宁
走进位于西宁市民中心的“城市大脑”西宁市城市运行指挥中心,只见80多平方米的电子大屏上,交通、教育、医疗、危化品等数据一目了然,屏幕前24个市直部门和各县区工作人员在席位上忙碌着。在“12345”话务大厅内,电话铃声此起彼伏,话务员们佩戴耳机,一边与市民沟通,一边记录市民反映的问题。
西宁市城市运行指挥中心副主任刘国正说,指挥中心以“一窗四中心”为总体架构,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应急指挥、便民服务、辅助决策”四大系统功能,建立“3+N+15”的城市运行指挥体系,把事关城市运行的各类数据、系统集成到“城市大脑”上来,通过数据汇集、系统整合和功能融合,实现应急指挥精准化、城市管理智能化、便民服务高效化、辅助决策科学化。
“有了这个调解室,可以有效地解决商户和客户的实际问题,我们做生意也很安心。”西宁市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商户卢东怡说。
位于西宁市城北区的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有3200多家商户,人员流动量大,矛盾纠纷时有发生。为了进一步规范调解工作,5月19日,西宁市首家“多调联动”形式的特色调解工作室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客商心语”调解工作室正式揭牌,搭建了解决矛盾纠纷的“快速通道”。自调解室建立以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515余起,调处成功率达100%。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西宁市抢抓机遇,主动作为,不断提升社会治安防控水平,依托“雪亮工程”、网格化信息管理系统、“石榴籽”家园社区治理平台,推进社会治理与民族团结进步深度融合发展。开展“防风险、除隐患、降发案、保平安”专项行动,西宁市治安警情、治安案件、刑事案件发案数下降,刑事案件破案率同比去年上升16%。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西宁化,推进“一站多元解纠纷”项目建设,线下整合信访、法律、诉讼等服务中心,建立推广“一站式”多元矛盾解纷中心;线上依托矛盾纠纷化解系统、“12348”西宁法网,在线咨询、在线调解、在线援助,打通了“现场+远程”的双通道,做到源头预防控增量、多元化解减存量,有效将各类风险防范化解在市域。
“现在,住在小区里很有安全感。”家住西宁市城西区杨家寨小区的王建明介绍,在社区配备了前端感知设备,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间,“智慧安防小区”实现了无接触式开门、小区公共事务感知识别等基本事项,降低了风险,方便了居民生活。如今,科技赋能,已经成为西宁市市域社会治理的最显著特征。
共建共享、效能融合,西宁市纵深推进“一个中心统指挥”项目建设,巩固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拓展城市运行指挥中心实战功能,最大程度发挥市、县、乡、村、网格五级可视化指挥调度作用,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综合指挥应用效能,并与“12345”民生服务热线联动,实现群众诉求的快速响应和社情民意的实时收集。持续加大数据资源共享力度,通过对社会治理数据的整合、清洗和入库等工作,新建全市统一的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全面提升数据慧治的能力。在横向上加大职能部门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协调一致,在纵向上推动运转规范、衔接有序、指挥高效,以信息技术助推社会治理精细化、智能化。
畅通民意服务群众
不断破解市域社会治理难题
“二单元门前的路坑洼不平存在安全隐患。”“楼上的住户家里养犬,每天晚上吵得让人睡不着觉。”“我们家的阳光被一棵大树挡住了,你们有没有办法解决?”……在西宁市城中区的“邻里牵手”微信群里,每天从早到晚都闪烁着民众反映的问题。西宁市城中区通过建立以微信群聊为平台、以社区网格为单位的“邻里牵手”微信群工程,共组建“邻里牵手”微信群338个,覆盖辖区9.8万家庭近30万余名群众,覆盖率达到全区总人口36.9万人的81.3%,实现了网上调解、网上信访、网上议事,让辖区民众有了问题不用出门,在2至5个工作日内解决或解释到位。
如何打通服务乡村民众“最后一公里”?湟中区推行为民代办制和“马上帮”信息平台系统,利用网络信息平台上门为群众代办事务、给群众宣讲党的强农惠农政策,为群众办事大开方便之门;湟源县建立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基层综合治理体系,扎实推进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任务在农村落实落地,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通过“1+7+311”乡镇综合执法新模式,统筹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力量下沉基层,有效解决了“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等行政执法问题,推进了“一支队伍管执法”,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群众有所盼,治理有所为;发展有所需,治理有所行。西宁市持续开展“一张网络促服务”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健全线上线下一体化四级联动的政务服务网络体系,推动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市民中心36家常驻单位389项业务实现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结。全省首个应用级城市运行指挥中心深度分析市民“急难愁盼”问题,通过数据参谋辅政,以“一条热线连民生”,推动公共服务便捷化、精准化、专业化,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市域社会治理带来的实惠实效。
同时,依托“一个平台通社区”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石榴籽家园”社区治理一体化平台、网上矛盾纠纷调处平台。积极探索“夏都市民通”“平安联盟”大巡访等N个场景应用,拓展智辅决策、线上服务、公众参与等功能模块,有效拓宽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同时,持续打造“邻里牵手”升级版,推广“爱老幸福食堂”“15分钟幸福生活圈”“24小时平安在线”“穿警服的社区副书记”等自治经验做法,不断赋予基层治理品牌新的内涵。
让人民群众“唱主角”,治理工作“事半功倍”。全面推进“一套系统抓综治”项目建设,有效破解了综治工作单打独斗、信访维稳多头指挥、群众表达诉求渠道不畅、法律维权门路不通、矛盾调解东奔西走等难题。持续开展“一张网格强基础”项目建设,发动志愿服务队伍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社会治理,将涉及基层治理的“千条线”纳入“一张网格”,构建起“全科型”网格服务管理体系,打通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
建立多方联动议事协调机制,充分发挥“红袖标”平安志愿服务、居(村)民议事会等群防群治作用,形成了政府治理、社会调解、居民自治的共治新格局。
“西宁将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着力点,坚决扛起省会城市的责任和担当,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西宁,为全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释放西宁力量、贡献西宁智慧。”吴哲表示。
破译牦牛高海拔生存遗传密码青海新闻网
青海省出台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意见青海新闻网
曾得到政府和爱心人士的帮助,她感恩回报——史更选捐赠400余双暖心鞋青海新闻网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前三季度西宁市GDP同比增长2 2%青海新闻网
西宁市在疫情防控期间实行低保申请“先纳入后审批”青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