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 > 正文

《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12月1日起施行

  • 2021-11-03 13:23:52 来源: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 崔永焘 报道)2021年9月29日,青海省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自2021年12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七章、五十六条,从非遗保护宗旨、工作原则、非遗调查、非遗项目认定、非遗传承与传播、非遗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对保护、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条例》与国家上位法保持一致,结合青海实际,立足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提升系统化、整体性保护水平,加大传播普及与利用力度,围绕新时代新任务,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宗旨,突出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弘扬非遗当代价值,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非遗的生命力。

《条例》鼓励全社会参与非遗保护工作。为提高全社会保护非遗的意识,《条例》第十条、十三条、三十条、四十四条规定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参与非遗保护、保存、宣传及开发利用工作;提供非遗线索和资料;推荐代表性传承人,公民也可自行申请代表性传承人;通过合作、入股、捐赠、志愿服务、技术支持等方式参与非遗资源合理利用。

《条例》明确项目保护单位职责。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是非遗保护工作重要的载体和形式,明确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职责,有利于非遗保护工作健康发展。《条例》第二十五条、二十六条明确规定了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应当具备的条件和应当履行的职责,对非遗代表性项目实施重点保护、活态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条例》明确跨地域申报代表性传承人。严格规范跨地区传承活动,维护代表性传承人及其他各方的权益。《条例》第三十一条增加程序性规定本省行政区域内传承实绩突出,并且在全省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传承人,经代表性项目所在地项目保护单位及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同意,可以跨地域申报代表性传承人。

《条例》增加代表性传承人义务性规定。传承人是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载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代表性传承人应当享有相应权利,同时也要履行相关义务。《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履行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妥善保存相关的实物、资料;配合进行非遗调查;参与非遗公益性宣传等的义务。

《条例》建立严格的传承人认定和退出机制,打破传承人“终身制”。《条例》第二十九条、五十三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对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代表性项目,可以认定代表性传承人并实行动态管理;代表性传承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法律规定义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责令改整,逾期未改正的,可以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资格。

《条例》鼓励支持非遗“进校园”。结合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社会发展需求,使非遗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通过教育手段得以普及,充分发挥非遗的当代价值。《条例》第三十五条、三十六条规定中小学应当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活动;鼓励支持高等院校、中职学校设置相关专业和课程,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专业人才。

《条例》鼓励和支持非遗合理利用。《条例》第四十五条、四十六条规定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青海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打造唐卡、格萨尔、花儿等具有区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鼓励支持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制造工艺的有机融合,加强成果转化,挖掘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提高代表性项目的传承和再创造能力。

《条例》增加“非遗在社区”制度安排。主动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非遗在社区”工作,有效加强非遗在现代城市基础社区中的保护传承。《条例》第四十八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通过实施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展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能力提升、传承体制机制创新等措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区保护、传承和发展。

《条例》强化文化生态区域性整体保护。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独具特色的非遗保护制度。依托特色非遗资源,打造区域性特色品牌,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整体性保护、可持续性发展,促进青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意义重大。《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传统文化历史积淀深厚、代表性项目集中、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区域,在尊重当地居民意愿的前提下,可以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

青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富矿区”。目前,我省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6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88项,省级非遗项目238项,市州级非遗项目812项,县级非遗项目2218项。形式丰富多彩、民族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青海悠久历史的见证,更是增强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结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

省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各有关部门努力将“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条例》立法全过程,这是我省贯彻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决策部署、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坚强法治保障、构建具有青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措施。下一步,各方将努力推动《条例》宣传贯彻和全面实施,让《条例》成为激活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池春水”的法治动力。

标签: 《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12月1日起施行 青海新闻网

推荐阅读

破译牦牛高海拔生存遗传密码

破译牦牛高海拔生存遗传密码青海新闻网

青海省出台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意见

青海省出台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意见青海新闻网

曾得到政府和爱心人士的帮助,她感恩回报——史更选捐赠400余双暖心鞋

曾得到政府和爱心人士的帮助,她感恩回报——史更选捐赠400余双暖心鞋青海新闻网

全球快播:【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前三季度西宁市GDP同比增长2.2%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前三季度西宁市GDP同比增长2 2%青海新闻网

今日热门!西宁市在疫情防控期间实行低保申请“先纳入后审批”

西宁市在疫情防控期间实行低保申请“先纳入后审批”青海新闻网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品牌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聚焦